Page 25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25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23









                                  文藝方舟即刻啟航

                                  《中國時報》資深媒體工作者邱祖胤

          在台灣,熱愛文化藝術的朋友不免有些感慨,感覺相關藝文新聞不被關注,即便受到關
         注,熱度也總令人提不起勁,好像文化人注定要孤芳自賞,文化藝術就是得保存在象牙塔
         裡。
          然而有些經歷過「美好年代」的朋友知道,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民生報》每天有兩
         大版文化新聞,《中時》、《聯合》兩大報甚至是許多文化活動的催生者,在文化部尚未
         成立之前的文建會,文化圈在預算極少的情況下,卻感覺每天都有新點子在發動,那個「美
         好年代」的藝文記者,每天都有跑不完的新聞。
          那個「美好年代」,離現在也不過十幾年,曾幾何時,「這個圈子」似乎冷清了,雖然
         文化部成立滿十年了,文化預算高達兩百億,國際級的表演藝術場館接二連三開幕。
          有希望,有願景,卻少了那個壓抑年代的百家爭鳴與滿滿的熱情。
          面對網路世界的百家爭鳴,關懷藝術文化的人其實都在,甚至比那個美好年代還多,只
         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媒介及載具,投注他們的關懷,我們深刻了解到時代變化之快,卻
         也不願某些珍貴的價值一點一滴流逝。
          畢竟,藝術文化需經時間淬煉,創造者要有耐性,欣賞者也要有耐心。現實卻是,面對
         如此資訊爆炸、媒介秒速翻新的年代,創作者要如何因應才不失本心?欣賞者要如何從沙
         中淘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還能喝到佳釀?
          詩人、資深媒體人麻念台,便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在新聞界工作超過三十年,在自
         媒尚未百家爭鳴前即成立《新網》,是台灣第一家原生電子報,他一人包辦採、編、寫、
         攝影、視頻,十項全能,同業無人能出其右。
          我忝為新聞從業人員,跑過幾年文化新聞,只要看到有麻念台大哥在的場子即感到心安,
         一,他在,表示這是條新聞;二,他在,表示這新聞有標準可依。我想不少同業應該跟我
         一樣有同感。
          今年,他更在前文化部長洪孟啟與當時擔任國父紀念館館長、現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
         梁永斐支持下,成立文化沙龍《藝坊文化空間》,期待提供一個藝文實體空間,讓藝文界
         的朋友能有一處交流、互動、展演、推廣的文化園地。得知麻念台此一雄心壯志,令人佩
         服不已。
          許多喜愛文化藝術的朋友知道這行的難處,卻仍願意全心投入,無怨無悔,那是因為美
         好的事物,值得美好的人來共襄盛舉,投注熱情與心血,從來不計代價。本此初心,麻念
         台數十年如一日,如今更加碼演出,為藝文界注一劑強心針,實在令人振奮。
          文化藝術從來不缺熱情的人,但有熱情又能勇於付諸行動,才可能讓更多夢想實現。麻
         念台的《藝坊文化空間》,是承載夢想的方舟,此刻方舟啟航,我們聽到文藝復興的號角
         響起,也期待那個「美好年代」再度歸來。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