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27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25
跨越不同年代的媒體奇人
前《中央社》派駐法國巴黎記者羅苑韶
不論在國家戲劇院、或國家交響樂團在音樂廳、小劇團在松山文創園區裡辦的記者會,
都會看到麻大哥的身影。說他好認,除了固定襯衫、西裝褲的衣著樣式,像個埋頭苦幹的
公務人員;他經常架設小型攝錄機的工作模式,總讓我多看兩眼。可他不是在擁抱影音之
後,就丟棄文字,持續認真撰稿,參與記者會後,很快發稿,同時在他成立的新聞網臉書,
寫下活動和人物訊息。麻大哥難以撼動的資深記者地位,一次在同業閒聊與編輯台對稿件
處理態度不同之時,他衝口說:「我就是不要人家改我的稿,所以自己獨立出來。」特立
獨行的霸氣,讓人鼓掌叫好。
北美館去年舉辦于彭回顧展期間,我不時讀取有關藝術家和展覽的文章,一次在《罐子
藝術網》,讀到鄭乃銘訪問于彭遺孀何醇麗的文章,文章很長,約中段長度出現「大華晚
報記者麻念台」,麻大哥的登場竟是「規劃大型藝文活動『國際藝術營』,要于彭出來協
助主持其中的美術營」。意外撞見麻大哥 1980 年代多采多姿的工作和生活樣貌,我立刻
將文章轉給他。
他說,這讓他回憶起當年和于彭的互動,接著提起他念茲在茲要為文化人建立小傳式的
影音記憶庫,于彭的早逝與許多年長有內涵藝術家的陸續辭世,讓他覺得更應該趕緊進行
這樣的工作。
麻大哥與無數文化界前輩有過談文論藝的經驗,他今年打算落實跨世代、跨界交流的理
念,創立一個《藝坊文化空間》,讓藝文界朋友可固定來溜達「走廚房」。除了交流創作
心境、新況,還將作為一個發聲基地,讓藝術家來直播談文藝、讓起步的年輕創作者來發
表新作。
麻大哥個人職涯走過文化報導、籌辦藝文活動、演藝事業、網路新媒體等等,這次他選
定 2020 年落腳中山區的這處文創基地,辦畫廊和藝文講座、建立專業錄影棚,期望替文
化界盡一點心力,一面要投身文學創作,他透露構思中的系列小說至少要寫個十冊,字數
是百萬計,寫了一半卻被《新網新聞網》繁重的工作打斷十年,一定要找出時間完成。他
像是個沒有年紀的人,瀟灑的在不同年代樹立個人文青風格的奇人。
祝賀麻同學
前《聯合報》記者,現任福建省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施沛琳
首先,先祝賀麻同學,在融媒體與藝文領域上長期耕耘有成。
與《新網新聞網》創辦人麻念台雖然是政大新聞系同學,對他的了解反而是後來進入媒
體界之後。大學時代,由於分組關係,我們沒有在同一個組,很少互動。直到進入《聯合報》
服務,跑的是藝術路線,得知老同學發展藝術行政工作已有所成就,尤其每當採訪藝文新
聞,經常於一些採訪場合見到他;那會兒,他已經有自己的藝術事業。「非主流的自媒體,
如何生存?」當時,心中浮起小小疑問,但也沒向他提出。
2009 年,個人為博士論文《兩岸閩南語歌曲研究》進行田野訪問,曾針對兩岸音樂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