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33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31



         助,從官方到民間都不相信那個年輕的麻念台和我這個從台東鄉下出身的能搞出甚麼名堂,
         要不是麻念台邀請到全台灣文化界當時無論官方或民間根本不可能請得動的旅法藝術家趙
         無極返國,讓這個文化新聞竟躍登當時報禁時代還有限張政策,總共三張半的媒體頭版頭
         條,到「國際藝術營」在當年暑期兩個月包下仍叫實踐家專的大直校區的活動,知道的文
         化界人士還是有限,我的週轉資金不足,臨時要賣在台東的祖產土地也一時無法順利脫手,
         雖然活動圓滿閉幕,卻負債賠累,讓我與麻念台陷入幾乎萬劫不復的困境。
          那時雖然許多主流媒體稱讚這個藝壇創舉,很難過有一家媒體譏諷我們是「小孩玩大
         車」,但是我記得後來麻念台卻淡定的說,「那些大人開大車卻沒有一位能把趙無極請回
         國,能辦完這樣一個國際性大活動」、「音樂營營主任許常惠說這是台灣文化界的震撼洗
         禮,將會在台灣藝術發展史上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紀錄」、「舞蹈營營主任蔡麗華講那是
         當時連政府都辦不出來的國際性文化大活動」,「擔任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所長的古
         名伸也說要不是那時去接受原文秀的教導與薰陶,後來不一定真會走上這條路」,這些都
         讓我覺得雖然當年投身參與創辦這個賠錢的文化活動,仍有些許欣慰的感受。
          後來我與麻念台只能分道揚鑣,各自為還債與生活努力,轉眼竟然半世紀過去,才發現
         麻念台仍然一如我們服役時一起聊的對文化藝術那種執著的態度,做過許多與文化相關的
         兩岸交流,以及創立以報導文化藝術為主的《新網新聞網》,部都沒有參與,現在竟然還
         創辦一個更能替藝文朋友服務的《藝坊文化空間》,其中有一個藝廊可以展畫或各類藝術
         品,也可以當成研討講座甚至舉辦說明會、記者會及藝文教學的多元據點,可容納近百人;
         也建置一個虛擬實境錄影棚及影音直播棚,可以規劃替文化界製作許多訪談報導等節目,
         應該是一處不錯的文創空間,但看得出麻念台以一個人的力量,並沒有政府單位或企業財
         團的支持,做得很辛苦。
          要建置一處可以建立足夠維持生存營運模式的文創事業,靠麻念台自己的熱忱、專長與
         努力默默維持至今的格局,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我很願意現在以志工方式,義務來一起參
         與,就算只是打個雜,也應該可以延續我與麻念台相交幾十年的緣分,不論我們還能為台
         灣文藝界做甚麼事、做多少事,這會是我們人生的一段跨越半世紀的美好吧。


                         台北書展基金會企劃專員張秀珍

                                2000/8/2 至 2002/4/28 擔任《新網》採訪記者

          媒體圈很小。三年前,當我從媒體圈轉至台北書展基金會擔任媒體連絡時,會遇到麻先
         生,還是讓我嚇了一跳。十幾年沒見,以前曾待過的《新網》,在麻先生的「堅持」下,
         依然茁壯,甚至多元發展,現在更為藝文界開闢一個天地,對時下媒體消長、藝文新聞很
         難擠上版面的情況下,《藝坊文化空間》無異在藝文圈激起不小的漣漪,也振奮不少關心
         藝文人士的熱情。
          麻先生是超人嗎?對!我想,當年《新網》可以挺過網路泡沫化時代,又可以在報業消
         長、說倒就倒的惡劣環境下,默默沈穩經營,且依舊堅持不走腥羶色路線(麻先生真勇!),
         不受主流媒體影響,也不管瀏覽人數、廣告與否,這也只有「無後台、無背景、非營利、
         非主流」的麻先生做得到!
          這位媒體人口中的「麻大哥」,其實我都習慣喊他「麻先生」。記得以前看麻先生,總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