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152
150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那是人性最赤裸裸展現在眼前的現實眾生相,現在回憶走馬燈般一一流轉在眼前。
這些經歷算是總結個人前半生在毫無家世背景,無財無勢卻作出許多對文化環境自認有
點貢獻,但有歷經社會商場暴起暴落的洗禮,看透原來人性是那麼的脆弱不堪一擊,也算
是我人生前半生的結語,也是看透生命浮沉踏入無論還有多久時間的人生後半場願意繼續
創立為文化付出的小小《藝坊文化空間》的契機,雖然不知道在這個利益掛帥的社會,這
份可能被大部分人不看好的文化理想還能存活多久卻願意勇往直前的一段自我勉勵。
回想放棄自己成為作家、畫家或作曲家的夢想,成為一個替所有藝術工作者在背後宣傳
鼓勵,注定沒有掌聲與自己作品發表只是為幫助別人的文化藝術報導者,在奮鬥的過程中
老實說曾經猶豫過是不是又再要笨得當傻子了,在隨時可以有能力找到年薪百萬的工作不
做,卻堅持在沒有資源下,獨自經營替人作嫁還得不到什麼實質報酬,甚至連感激話語都
難得聽到的苦行僧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但當不求虛名與享受,自覺成為他人背後的無形助力,這種心願總是鞭策自己無論付出
力量能有多大,默默去做就是給自我接著人生後半自許的座右銘。
這些年陸續有極多前半生交往的藝術家陸續辭世,慨歎人生無常,跑文化新聞大半輩
子,看著藝壇人流來來去去,起起落落,從採訪者客觀角度檢視,功成名就越登藝界龍門
僅是鳳毛麟角卻永遠佔據舞台,而更大部份在藝海跌跌撞撞、浮浮沈沈的藝術人,除了靠
自己默默奮鬥,撐不住就離開藝文界,願意堅持的藝術二等兵,《新網新聞網》與《藝坊
文化空間》希冀以微薄心力為他們服務。
綜觀在投身文化採訪報導工作的感想,比以前做生意是「物質匱乏,心靈富足」,過去
在商場賺錢開好車住豪宅覺得全世界都是好人,人人圍繞四周想跟著吃香喝辣或得到好
處,卻充斥著現實醜陋,轉入文創遠離商界不再競逐金錢遊戲時只能騎破車租舊屋時,見
識到那些身邊的人群大都不見了,這時還留下來的朋友百不及一,才體會到真心難尋。
《藝坊文化空間》是無法與大企業擁有極強財力相較的極微組織,自己都希望能獲得願
意資助的力量來支持才能維持並且多做些事,但在篳路藍縷懂得減省存活之道下,以目前
的力量能儘量提供年輕一代任何一點支持的力量,甚至只是一點積極良性的刺激,就是這
個非營利微小組織的期許。
或許再三、五十年後,會如同上ㄧ世紀舉辦臺灣最早的「國際藝術營」那樣,提供一點
點藝術養份給年輕世代,間接幫助就算只有一位藝術從業者得以獲得些許養份滋潤,就是
這個用大企業可能只是一天的開銷,《新網新聞網》與《藝坊文化空間》就可以支撐一年
的組織最大的願望。
最後,就像前任文化部部長洪孟啟與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的看法,經營中國
藝術家協會仍要建立起碼商業模式,「以文化人臉皮太薄,只會埋著頭自己做,不懂交際
應酬,難以有成就」是對我的評價。無論如何,用愚公移山的方式奮鬥了大半生,雖然沒
有很大成績,但至今建立的小小基礎,可以挺直腰桿自認從未昧著良心,也沒有去靠任何
手段謀取不當利益來建置這個理想園地,只能期盼有更多同樣對文化有心的社會人士,願
意付出少許心力共同來支持這個理想,則是十分寄望的。
人生不過百年上下,經過上半場的歷練,如何延續下半場的理想,覓得接班的同道中
人,在目前功利掛帥的社會一定很難,在這裡呼籲讀完這本有點不像一本書的畫展冊子的
任何社會人士,若是在行有餘力下願意一起來出點力量,給予新一代藝術新銳多一點的支
持,歡迎與我們聯絡,聯繫方式請以電子信箱 news@newnet.tw、或 Line 與 Wechat 的 ID,
都是 newnetnews 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