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148

146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媒再加上藏家意見,這樣跨界的討論,共同來提出對國家要用甚麼方式來帶動文化發展的
         建議。
          文化事業是百年基業,白適銘強調,今天的討論更積極的意義是透過不同角度的對話,
         知道彼此的看法,讓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可以積極動起來,瞭解產官學媒藏的觀點,來建
         構美術發展更完善的方法,而不僅是補助的功能,未來才更有希望。
          鍾經新則同意鄭麗君任內對法規法條的設置跟規劃,當然要有人能把這些落實,在落實
         的過程當中必須考慮到溫度的建立,法規法條是一個冰冷的架構,但是必須在內涵上要有
         溫度的結合,這樣才有辦法要思考到藝術家的需求面,也要顧到在經營者在規範上的推演。
                                                                        文化的公
                                                                       部門推動
                                                                       者 4 年就一
                                                                       換,所以難
                                                                       以有計畫的
                                                                       推動長期目
                                                                       標,鍾經新
                                                                       指出,這跟
                                                                       畫廊協會一
                                                                       樣,她在畫
                                                                       協是唯一連
                                                                       任幹了 4 年
                                                                       的經營者,
                                                                       所以瞭解要
           《藝坊文化空間》期望能以微薄力量拋磚引玉,為臺灣文化環境盡一份心                            建立一個 5
           力。( 熊喆攝影 )
                                                                       年 或10 年
                                                                       計畫,這都
         是一種期待,因此鄭麗君前部長制定許多的法規法條,也希望後繼接任者能落實。
          麻念台總結這場座談,提到文化部進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代表政府重視資深藝術家
         的貢獻,花費巨資與心力找尋已逝者近代史料,出版圖文與影音資料,而目前超過 70 甚至
         80 歲的藝術耆老,正是國家珍寶,其創作的作品許多更應該成為世界文化財產,如何傳承
         到新生代,應該更是政府文化部門未來的任務。
          但事實上,文化公部門雖然掌控極多資源,但要做好藝術世代交替的工作,是遠不及民
         間社會潛在的巨大力量的,這也可以從近年國家文化記憶庫尋找臺灣原生文化故事,3 年
         左右就從史前到當代、從經典到庶民文史資料的珍貴記憶,累積超過 270 萬筆內容,靠的
         大都是全民響應的力量,再彙整由政府結合 AI 數位科技,逐步建立文化知識資料庫,建
         構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資產。
          文創基地《藝坊文化空間》以民間極微薄的能量,期望為臺灣的文化藝術環境盡一點心
         力,雖然遠不能與公部門或大企業的實力相比,但若是可以默默號召更多同樣有心的社會
         資源,一起聚沙成塔為社會藝文付出,累積的成果不見得小。日前首檔「台灣當代六六藝
         術名家聯展」,就希冀結合國內資深藝壇名家,能也出一點心力傳承經驗給年輕藝文世代,
         「台灣現代八八藝術新銳聯展」計畫即將接續啟動收件,期盼幾十年後,新銳藝術家會成
         為文化藝術界中堅份子,在臺灣藝術史留下璀璨的一頁歷史。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