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臺灣當代六六名家聯展25全本最終版
P. 151
臺灣當代六六藝術名家聯展 149
活事業、文化藝術有理想、有興趣或專長的朋友共聚一堂,不論大家來自何方,擁有何種
膚色、學歷、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拋棄所有自私、偏見,徹底遠離現實人生的壓力,在
以資訊為大纛的環境裡嘗試發揚人性的容忍、信任與尊敬,一起討論和溝通各自的看法、
信念、難題、原則、人生觀、對生命的見解與對未來的希望;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要只想
到要說服別人,也要時常嘗試了解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利用參與網際活動過程學習人際相
處,及在成長過程中謀求共同互信互助,彼此尊重的目標。」
那裡沒有比賽的壓力而只有觀摩,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人以藝術交朋友,互相學習,大
會鼓勵要多接觸不同地方來的朋友獲得友誼為目的。參加的各國年輕人每天在快樂氛圍中
互相認識,交流心得。
這是四十年前我舉辦臺灣藝文界首次「國際藝術營」的最原始動機。不顧國內那時被稱
為「文化沙漠」,三十啷噹歲就以民間力量辦臺灣第一個國際性藝術營,前往全球禮聘國
際藝術家時,到法國巴黎邀請當時華人在國際最知名藝術家趙無極時,憶及出發前一位何
姓水墨畫家用很不認同口氣強調,認為政府包括教育部(當時還沒有任何文化部會)、故
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甚至趙無極的在臺老友同學都不可能請得動,不自量力如我者怎麽
可能做到,但等趙無極接受邀請首度抵台,各報頭版報導,老三台難得突然重視起藝術新
聞造成轟動的當兒,讓我感受只要堅持沒有辦不到的事。
雖然那時由毫無背景缺乏政府與企業支持的 1981 年國內規模最大藝術營由微薄力量辦
完,開幕式請作曲家馬水龍創作《國際藝術營序曲》,由廖年賦指揮世紀交響樂團在中山
堂演奏,長達一個月的活動所有國外邀請前來的藝術家全部住宿離當時在大直仍叫實踐家
專的活動大本營最近的圓山飯店,但結果虧了錢無法再辦下去,太多認得我的各界人士都
嘲笑年少無知,作沒有意義的傻事,但多年後我聽到許多藝壇菁英都表達是參加這個沒人
看好能辦成的藝文盛會受到啟發與鼓舞,繼續走這條路,給了臺灣文藝界許多種子萌芽成
長的機會。這讓我瞭解,當年做的瘋狂活動,一次搞文學、音樂、美術、攝影、舞蹈與影
視六個營隊,找來尹雪曼、許常惠、顧重光、張喣華、蔡麗華與吳東權當各營營主任,常
會想起活動期間巡到營裡,舞蹈教室裡跟我從洛杉磯請來的舞蹈家原文秀練舞的幾位女孩
都跳到滿腳流血還要練,美術教室圍著劉其偉的每位學員邊畫圖邊聽他妙語如珠說在婆羅
洲熱帶雨林探險的故事,全笑得人仰馬翻的場景,就覺得當這個傻子其實也挺不錯的。
接著拜科技之賜,上一世紀要辦一個報社要幾百萬、一家電視臺幾千萬才能經營傳媒的
高門檻時代結束了,網路自媒體開始崛起,我從 DOS 的 DB3 開始自學接觸資料庫系統,
摸索著以 Windows 3.51 版架設第一個網站,一面經營第二類電信事業賺錢,一面創立以文
化藝術為報導重點的網路原生電子報《新網新聞網》,在網路爆紅的當口突然莫名其妙碰
到國際網際網路資訊行業突起變成當紅炸子雞,一堆已經上市上櫃的企業與多位民意代表
陸續主動前來拜訪,甚至連菜籃族也湊幾腳,都希望投資期望大撈一票,更有美國券商跨
海前來要求輔導前去那斯達克以 IPO 掛牌上市、中華電信也開記者會與《新網新聞網》策
略聯盟,一份初生的網路報竟然變得有財力可以租下忠孝東路四段最熱門區段辦公大樓兩
百多坪辦公廳,聘請員工五、六十位,一時儼然成為網路新貴暴發戶。
但我卻很快看出網路爆紅應該是假象,在全球瘋網路根本沒有建立商業模式機制的狀
況,每家網路公司都在比賽燒錢,卻沒有任何營收,果然很快網路泡沫化,雖不至於像
1939 年美國經濟大恐慌般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峰跌入深淵,同樣網路夢碎崩盤,眾多盲目投
入這個行業的統統賠累殆盡,曾經喊得滿天價響、理想滿腹的人士瞬間逃的逃、溜的溜,